本篇文章2452字,读完约6分钟

与会者参观了中国-CEEC文化遗产论坛图片展。

牡丹花点缀龙门石窟。本文中的图片由论坛组织者提供

4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和洛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CEEC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中国与中东欧16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主题,围绕“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展开为期两天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合作。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促进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

中国-CEEC文化遗产论坛是中国和CEEC国家共同打造的合作平台,是落实《中国-CEEC合作纲要》、深化和拓展“16+1合作”(中国-CEEC合作)的创新举措。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已有16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文化遗产方面的国际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欧洲货币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柱。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2017年5月,首届中国-CEEC文化遗产论坛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举行。今年,这一国际学术盛会首次来到中国,并在古都洛阳落户。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在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合作。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成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坚信,我们今后将继续开展成功的合作,为增进友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作出进一步的贡献。”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民政部副部长苏瓦德·扎菲茨代表中欧和东欧国家发言说。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记者了解到,许多出席会议的外国代表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对这次活动充满了兴趣和期待。捷克文化部文化遗产保护司司长伊里·瓦吉奇·纳尔(Iri Vagic Nar)形容自己对古都洛阳的感受是“美妙的”。“中国和捷克在考古、展览和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我希望这个论坛能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伊莱·瓦格奇说。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我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很感兴趣。”波兰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司首席专家芭芭拉·福尔曼尼克对记者说:“我认为这个论坛非常重要,它将使中欧和东欧国家的代表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欧洲的遗产。我们可以交流对话,互相学习经验。”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论坛期间,来宾们参观了洛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等隋唐场所,近距离领略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

浅谈城市与遗产的和谐共存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是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许多城市已经建成。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欧和东欧国家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当这个话题被提出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中国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说。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保加利亚文化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艺术司司长伊万·科列夫分享了古城内塞伯尔的保护案例。古城内希伯是保加利亚唯一一个包括城市地区的世界遗产。20世纪90年代,政府失去了对遗产地新项目的控制,导致曾经以真实性闻名的古城内希伯几乎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随后,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监督下,内瑟伯当局和当地居民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制定总体规划,根据《文化遗产法》引入新的古城保护制度,记录和拍摄出土的考古遗址、街景和中世纪教堂,分阶段拆除非法建筑,每年对水下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古城内希伯终于重生了。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澳门文化局文化遗产司高级技术人员关说,“澳门历史名城”是澳门的重要遗产和资源,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是澳门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目前,澳门特区政府正在完善和推进《澳门历史城区保护管理规划》的行政法规起草和相关立法工作,希望《澳门历史城区保护管理规划》能够为澳门历史城区带来更加全面的保护。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龙门石窟是洛阳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龙门石窟实施了“网络+文物+旅游”的模式,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给洛阳带来了经济效益。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俞江宁告诉记者,正在进行的“数字龙门”工程,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存档、虚拟转换和三维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使龙门石窟更好地呈现给观众。"万佛洞的虚拟修复已被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计划."于江宁说:“在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损坏的佛像进行了虚拟修复。就像一面时间镜,我们将在人们面前展示石窟最初的发掘状态。与此同时,我们将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并使用视频片段讲述石窟过去的生活。”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促进文化遗产领域的务实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引导和“16+1合作”机制的不断推进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呈现良好态势。刘玉柱表示,中国和塞尔维亚签署了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遗产研究院在塞尔维亚巴奇遗址启动了世界遗产申报合作项目。中国和罗马尼亚就防止盗窃、非法挖掘和非法出入境文化财产达成协议。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对于未来的“16+1”文化遗产合作,刘玉柱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统筹规划,拓展对话平台,注重务实合作,协调国际行动。刘玉柱表示,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融入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为“16+1”文化遗产合作提供支持和便利,努力使文化遗产论坛成为跨国家、跨地区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模式。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柴晓明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是全方位的,从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理念和方法,到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工程。“中东欧国家文化丰富多彩,文物保护技术和专业素质也比较高。我去过塞尔维亚,他们的研究机构很小,但他们的工作很出色。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很多东西。”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出席论坛的外国代表也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意愿。波兰国家文物局首席考古学家阿格尼耶斯卡·恩尼斯索克(Agnieszka Enniszok)表示:“我们希望在科学研究和学术界开展实质性合作,并汇聚专家学者,提出文物保护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保护石头文物、纸张等。,我希望从中国获得更多的经验。”(记者邹亚婷)

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标题:为“16+1合作”注入文化力量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