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6字,读完约4分钟

普惠金融在中国正处于“多元化发展”阶段。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差异上,也体现在数字技术创新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数字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生动和深刻。在“包容性金融”一词之前经常加上“数字”一词,这给人一种包容性金融分为“数字”和“非数字”两类的感觉。这种划分是否合乎逻辑尚有争议。

普惠金融无捷径

另一个现象是,普惠金融越来越多地被“指数化”。一些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或金融部门建立了各种指标体系来很好地证明其包容性金融,包括包容性金融指标体系和数字包容性金融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布了各种“包容性金融指标报告”,证明某一领域的包容性金融处于领先地位,某一机构的包容性金融相对优秀。当然,如果这种行为背后没有商业交易,那完全是一种公益行为,我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

普惠金融无捷径

上述一些与普惠金融相关的现象从一个方面表明,所有主体都渴望表明他们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得很好,或者一些观点认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这种想法类似于近年来被谈论的“四项新发明”。尤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所谓“成就”被过分夸大,给我们的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带来了一种“虚拟形象”——似乎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找到捷径”和“在角落里超车”,普惠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普惠金融无捷径

在研究和报道农村金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上述现象并不少见。普惠金融多元化发展是好事,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广泛应用值得肯定。然而,金融发展基础,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相当薄弱,这种发展基础永远不能靠技术立即解决。从七年前开始,以马云和刘为代表的网络主体大踏步走进农村,以包容性金融理念为先导,从线上线下布局。今天,虽然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普惠金融无捷径

农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项战略的实施还需要中长期规划,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金融从来就不是空的城堡,它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近年来深刻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普惠金融从一开始就为弱势群体服务,弱势群体需要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因此,普惠金融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一个伴随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普惠金融无捷径

从普惠金融的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发展的活力正在逐步提高,但许多深层次的农村农业改革仍处于关键阶段。充分激活农业和农村资源,提升其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回流农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农村金融经常面临的“两难”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供给不足。与此同时,虽然我国拥有世界领先的互联网速度和高覆盖率的智能手机,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真正普惠金融的需求群体的问题并不主要是技术平台的应用,而是其可持续的生产生活能力和发展。

普惠金融无捷径

从金融供给的角度来看,真正从事普惠金融的主体并不多,有些是出于政策需要,有些是出于商业推广需要,还有一些是出于市场份额需要。这些主体有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属性。对于政策的需要,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感觉”,但这忽略了包容性金融所要求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商业推广的需要,其实质是攫取高额回报;为了占领市场的需求,不知道它是否愿意一直为弱势群体服务。因此,普惠金融的真正有效供给并不多,这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普惠金融无捷径

普惠金融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伴随的,普惠金融没有捷径可走。技术创新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技术始终是一个辅助因素。普惠金融是一个无限封闭的过程,它以一定的理念为基础,结合先进的技术能力,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换句话说,包容性金融没有尽头,也没有宣布“成功”的日子。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以量化指标为指导,也不是看谁的指数排名高。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和改进,这确实需要各方的努力。

标题:普惠金融无捷径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