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3字,读完约3分钟

长汀县中福村红军桥。

焦焱的照片

斑驳的岁月已经覆盖了桥栏,但线条依然清晰。这条线大约有1.5米高,这是一把带刺刀的步枪的高度。“做枪样手势的人被视为红军”,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当年红军征兵办公室的轮廓线。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轮廓线被刻在一座木制廊桥上。该桥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福村。它穿过一条小河,与千年“官道”相连。自古以来,它就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1929年,红军经常宣传革命,分割土地,动员征兵,当地人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在中福村,2000多名儿童走过了这条轮廓线。他们大多数人直接去了战场,只留下最后一个回来。烈士的后代钟鸣告诉我们,在2000多人中,他们到达陕北时只剩下10人,只有6人活着回到了村子。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抗战发生在不远的松茂岭。1934年9月,由红九兵团和红24师组成的阻击部队坚守中央苏区东门的最后一道屏障,争取到了红军主力转移的时间。他们后面是长汀,过去是瑞金。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战斗动员是在桥旁边的一个旧阶段。“台上动员,台下做饭,刚参加红军的新兵拿了一碗肉,直接去了松茂岭。他们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在中福村长大的钟斌斌经常听他奶奶回忆那一年,印象深刻。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父母送孩子上战场”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位名叫罗云然的老人有六个儿子。前三位都是在他的带领下参军的,他们都在反“围剿”的战场上牺牲了。知道空之前的松茂陵战争很激烈,红军急需补充兵力,老人把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到红军桥征兵办公室。招募新兵的红军干部蔡新树受不了了:“老罗,把你的小儿子留下吧。”老人说:“没有红军分配的田地,孩子们早就饿死了。这是打破香,跟随红军!”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凭着简单的信念,苏联的“血肉”防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不能参军的人抬担架、救伤员、送物资和修理工事。担架不够的时候,老百姓自己卸下门板——中福村还有很多看似“尴尬”的老房子,门口的两块门板凹凸不平,就是后来拼起来的门。在砖头匆忙的时候,蔡新树带头拆毁自己的房子,把砖头运到松茂岭,让红军修筑工事。在过去的85年里,老人已经去世,老房子的地基仍然清晰可辨。在松茂岭,曾经保护人们免受风雨的砖块也保护了红军战士免受子弹的伤害。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在他们婚礼的第二天,钟芬然,赖梅尔在中福村的丈夫,去了战场。离开之前,丈夫向妻子保证他一定会回来。分居30年后,妻子盼望丈夫回来,每年都用针线为丈夫做一套新衣服和鞋子。我最后等待的是我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赖梅尔为丈夫建了一个纪念碑,里面放了30套衣服和鞋子。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多年来,钟鸣一直是中福村的红色文化义务翻译。在红军桥征兵轮廓线前,他多次停下来讲述过去的岁月。他和当地人给这条线起了个名字叫“生命轮廓”。

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人民日报(2019年6月18日04版)

标题:红军桥上的“等高线”(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