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5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刘银喜

通讯员徐朝扬闫韩瑞荣

青藏高原的夏天总是很晚。随着初夏破冰,今年临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也组织村民播种藜麦种子。

“去年,我们种植了2000亩荞麦,还带动了1000多户贫困家庭种植荞麦。平均每亩收入超过2800元,比其他传统作物高1500元左右。农业技术站的专家不相信这一点。农牧民的种植热情相当高。”合作社负责人张剑平愉快地告诉英国《金融时报》记者。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藜麦已经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种植了三年。藜麦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被国际营养学家称为失落的古代“营养黄金”、“超级谷物”和“未来食品”,被素食者誉为“素食之王”。它的生长习性与临潭县适应性很强,临潭县寒冷、海拔高、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干旱、无污染。藜麦的成功种植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临潭县属于甘肃省贫困县之一。该县大部分地区有深山和深谷,自然气候恶劣。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产、高风险、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之中,是扶贫中最难的“硬骨头”。截至去年底,临潭县仍有1.05万贫困人口,贫困率达到6.54%,贫困人口占全州贫困人口的近50%。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靠山,靠水吃饭。要摆脱贫困,必须走一条符合县域工业发展特点的道路。”中国人民银行临潭县支行相关负责人认为:“要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必须努力奋斗,资金和工业项目必须高度关联。只有这样,信贷资金才能成为扶贫的活水。”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合作社成立之初,多亏了农业银行的支持."张剑平感激地说道。两年前,临潭县新城的农民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福园种植小杂粮。面对前期场馆收购、藜麦加工车间建设和设备采购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金融干预为俱乐部的发展增添了基础。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得知专业合作社缺乏启动资金后,积极介入,为专业合作社发放了15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了合作社成立时的资金困难。随后,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结合精准扶贫的小额信贷政策,向当地贫困家庭发放了每户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在资金的推动下,临潭县农富源县种植杂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带动了更多农民参与藜麦种植。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销售额为1800万元,这使农民的平均家庭收入增加了约4000元。其中,170户建立档案和建立精确扶贫户的农户通过种植荞麦实现了扶贫。”张剑平说道。为了打消农民种植藜麦的顾虑,农富源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农民参与入股组成。今年年初,他们与农民签订了一份收购协议,以设定一个好的价格,让农民可以安心种植。为了避免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风险,合作社还动员所有农民购买政府补贴的农业种植保险,提供风险保护。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今年,合作社与1500多名农民签订了种植协议,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多亩。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车间和工厂是不够的。县政府计划结合扶贫车间项目给予150万元财政补贴,中国农业银行临潭县支行计划继续向合作社提供400万元贷款支持。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藜麦的种植给了贫穷的农民和牧民一个额外的致富途径。“目前的政策是好的,政府支持它,银行也大力支持它。我们的基金并不担心。没有必要担心生产、销售和收购。农民种植时没有任何顾虑。我们这边的农民脱贫致富不成问题。”说起这些话,张剑平的脸上充满了微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认为国家现在非常支持我们。我们不仅要靠自己致富,还要带动身边更多的农民致富,为家乡的扶贫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的理想是把甘南高原的荞麦卖到国外。”他再次坚定而乐观地说道。

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如今,藜麦已经在甘南高原定居,藜麦的大丰收即将到来,新的希望就在眼前。

标题:藏区高原上的“藜麦致富经”

地址:http://www.jiuxincar.com/jxxw/11570.html